学习外语不要成为“哑巴”


    著名语言学家Greg Thomson曾经说过:“外语学习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 探讨外语学习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我们还是决定先从简单入手,分析一下“哑巴外语”这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吧。

    “哑巴外语”的成因

    什么叫做“哑巴外语”?零外语基础的人不叫哑巴外语。哑巴外语是特指学习了几年以上的外语,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听说能力很差或根本不会的情况。就拿英语来举个例子,很多大学毕业生已经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习英语已经十年以上,但还是不会起码的交流。

    为什么会形成“哑巴外语”呢?我们再次举个英语的简单例子,大家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比如看电影)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英文电话号码,词汇量就是最简单的One, Two, Three等,但是却记不住这个号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大家都在进行默默地翻译。

    研究表明,世界各种语言的正常说话速度是每分钟120到180个字左右,一般一句话两秒钟就结束了,说话是一句连着一句的。两秒长的一句话,就算所有单词都会,发音语法都没问题,但需要把所有英文字都翻译成中文才明白,需要至少4至5秒的时间。这时别人的第三句话已经说完了,所以肯定是听不懂的。科学实验表明如果听到外语需要必须在大脑中翻译的话,正常速度的语言一般人只能翻译到第三个字就跟不上了,个别人能翻出四个,几乎没有人能超过四个。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过四个单词。所以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总在那里重复简单地翻译,而形成哑巴外语。

    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的方法称为 “语法翻译法”。这种方法是英国人几百年前用来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时建立的系统的外语学习方法,通过研究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单词在自己语言中的翻译去学习这种语言。后来知道,全世界都曾普遍使用这种方法学外语,结果都类似:可掌握一定外语知识,都不会交流。所以“语法翻译法”存在明显很有问题的,并不可取。
   

    学习外语要建立“外语思维”

    大家为什么非在脑子里翻译不可呢?因为大家听到英文时实际上脑子里没有概念,但都学过每个英文字的中文解释,想一下中文解释就明白了。所以都在努力地进行翻译。那能不能不想中文,听到英文直接就理解吗?答案很简单:要能用外语思维才行。会用任何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做不到的就永远不能正常交流。实际上,我们学习每个单词时都是通过背诵它的中文解释才学会,并且在说外语时,我们先想中文怎么说,然后翻译成外语单词,还要匹配语法、时态、单复数等,这样肯定是哑巴英语了。想一下我们中文都说得这么流利,还去想语法规则吗?主语、谓语用哪个?状语放在哪里?所以语法知识不但不能帮助我们形成外语思维,反而在阻止它的形成。 

    学习外语的三点原则

    无论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处于何等程度,都适用于以下原则:“声情关联;重复莫赶;反馈不断”,下面我们来简单的解释一下。

    “声情关联”就是要以语言的声音系统作为首要习得对象,先习得外语的声音系统。在学习声音系统的过程中要在情境中直接理解声音信号蕴涵的意义,反复体验来使其内隐化学习,而不是纠缠于书面语的结构或者是汉语的对应翻译。

    “重复莫赶”是指不能贪多求全,而是要对材料进行有机重复。这并不是说要大家精读,当然对某些语言结构是应该反复体验,但主要的意思是不推荐跨越情境和背景知识。我们的目的是在背景熟悉的言语中内化语法,文法内化之后,我们才能应用语言来理解不熟悉背景的言语。

    “反馈不断”除了指要对体验过的语言,反复在情境中语境中体验应用,来进行“反馈”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学习者要在安排学习计划的时候,做好对学习效果的反馈机制。例如将学习内容分段,然后每段完成了就给自己涨点经验值或者其他的奖励机制,建立属于自己的努力-收获对应体系,使自己能够坚持下去。这一点比较重要,因为体验并不同于背单词那么好衡量,许多时候的效果都是深刻但是不易察觉的,所以建立一个对自己的反馈奖励机制就显得比较重要了。相信以上的几点原则,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快速地学习外语。